售假,一直是電商行業發展的“頭號毒瘤”。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專利法修訂草案規定,未來網店侵權將面臨最高500萬元的賠償款,而網絡服務商若知道其網絡用戶侵犯專利或者假冒專利,將承擔連帶責任。
賣家售假電商也將挨罰
快速發展的電商行業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近兩年,在各種購物狂歡節過后,大規模的退貨、投訴總會接踵而至。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商用戶投訴數量同比增長2.03%,其中,網絡售假成為投訴中的頭號問題。另據中國新聞網IT頻道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買到過假貨。在電商售假原因方面,近四成的網友認為電商平臺監管不嚴導致假貨泛濫。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專利法修訂草案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絡服務侵犯專利權或者假冒專利,未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侵權產品鏈接等必要措施予以制止的,應當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專利行政部門認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侵犯專利權或者假冒專利的,應當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本條第一款所述必要措施予以制止,網絡服務提供者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草案還規定,專利行政部門可以應當事人的請求就侵權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調解若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申請強制執行。
電商市場為何難以誠信經營?
“高額利潤讓不法分子鋌而走險。”業內人士指出,以假冒知名箱包為例,一款名牌真品箱包的零售價為1萬元,制假的成本在100元左右,包裝成本50元,各種資質證明和倉儲均攤成本20元,物流成本30元,那么它的整體毛利將達到9800元。即便這些仿品以2折的價格出售,其利潤依然高達1800元。而相對于線下,線上售假更具有隱蔽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售假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電商為了吸引賣家以及聚攏人氣,降低審核門檻,甚至對售假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業內人士指出,很多產品不是電商平臺自營,即使被發現是假貨,平臺也能撇清關系。從某種角度而言,電商平臺與這些售假的小公司屬于“互相利用”。
當然,假貨有市場,與消費者的購買也有關系。不少消費者崇尚世界頂級奢侈品牌,但因經濟實力有限,不得不轉而購買價格低廉、外觀相似的假貨,而這種現象又縱容了假貨市場的繁榮?! ?/span>
專利跑馬圈地或成電商新玩法
“此次專利法修訂草案中特別加入了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交易平臺)的專條,要求平臺對專利侵權投訴及時妥善處理,否則承擔連帶責任。”業內人士分析,如何建立符合法律規定的專利投訴通道、規則以及處理措施都將成為平臺自身合規工作的重點,畢竟賠償數額太高了,一旦處置不當,而平臺上的侵權商家又跑路或者無力支付賠償金的話(實踐中這種情況很常見),就只能由平臺“吃不了兜著走”了。平臺上的商品成千上萬,不做事前的風險防范,沒有幾家平臺能承受得住之后的專利襲擊,越是體量大的平臺就越是如此。
業內人士表示,今后用專利跑馬圈地搶占市場就是充分利用規則的一種玩法。如果此次專利法草案能夠實施,專利保護力度將大大增加,在這種趨勢之下,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商和網絡公司意識到專利研發儲備的重要性。